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7928篇
  免费   3951篇
  国内免费   3585篇
测绘学   992篇
大气科学   1913篇
地球物理   4101篇
地质学   10653篇
海洋学   2854篇
天文学   49篇
综合类   1462篇
自然地理   3440篇
  2024年   46篇
  2023年   246篇
  2022年   536篇
  2021年   815篇
  2020年   732篇
  2019年   770篇
  2018年   683篇
  2017年   778篇
  2016年   738篇
  2015年   847篇
  2014年   1129篇
  2013年   1345篇
  2012年   1096篇
  2011年   1200篇
  2010年   1147篇
  2009年   1137篇
  2008年   1144篇
  2007年   1200篇
  2006年   1273篇
  2005年   1069篇
  2004年   1003篇
  2003年   900篇
  2002年   866篇
  2001年   764篇
  2000年   686篇
  1999年   563篇
  1998年   488篇
  1997年   417篇
  1996年   315篇
  1995年   325篇
  1994年   289篇
  1993年   223篇
  1992年   167篇
  1991年   125篇
  1990年   79篇
  1989年   89篇
  1988年   56篇
  1987年   43篇
  1986年   26篇
  1985年   32篇
  1984年   18篇
  1983年   13篇
  1982年   6篇
  1981年   10篇
  1980年   9篇
  1979年   2篇
  1978年   12篇
  1977年   3篇
  1973年   1篇
  1971年   3篇
排序方式: 共有1000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991.
基于吸收滤波技术的储层气水性质识别方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目前,人们主要从岩性、物性、电性、弹性阻抗等角度,对储层中气水的性质进行预测,然而成功率却并非很高.其实,从频率或能量响应的角度出发,或许能提高气水识别的成功率.由于频率是物质的固有属性,地震波经过含气或含水的储层后,在不同的频段将有不同的响应特征,但在原始地震剖面上却很不容易发现.利用基于ARMA模型时间序列分析方法和Prony信号分析理论的吸收滤波技术,结合测井、岩石物理、地质、地震等资料,分析含气储层和含水储层的不同吸收衰减特征和响应差异.由此可以实现气水性质的有效识别,最终达到直观、快捷的预测优质含气储层的目的.将该技术应用到气水裂缝理论模型的试算和川西坳陷深层须家河组气藏的含气性识别中,均获得了良好的应用效果.  相似文献   
992.
主要分析了1951~2004年夏季亚洲极涡强度和面积的长期变化趋势及其对东亚夏季环流,水汽输送和降水量的影响,发现1951~2004年,夏季亚洲极涡表现出了明显的强度减弱,面积缩小的变化趋势,并以面积缩小更为显著,这正对应于北极涛动(AO)指数在该时段的显著升高.在这种北半球中高纬大尺度环流变化的影响下,东亚夏季高空西风急流在近54年显著南移,冷空气活动的南侵程度明显增强,从而造成低空偏北风显著增强而偏南风减弱.与此相应,近54年整个中国区域内低空纬向风速呈明显的减小趋势.总的来看,东亚夏季风环流发生了明显减弱.同时,流经中国的中纬度西风水汽输送在近54年也表现出一致减弱的趋势,而南风水汽输送大致以110°E为界,以东的夏季风区呈显著的减弱趋势而以西则有明显的增加趋势.这种水汽输送的变化影响了中国不同区域内水汽输送通量散度的改变,进而使得夏季降水量发生变化.分析表明,夏季亚洲极涡的面积和强度与东北、华北和西北东部的水汽输送通量散度和夏季降水呈正相关,而与长江中下游、华南、西南、青藏高原和西北西部呈显著负相关,夏季亚洲极涡在近几十年的面积缩小和强度减弱是中国夏季降水长期变化的一个可能原因.  相似文献   
993.
There continues to be reluctance in some jurisdictions to use chemical dispersants as a viable countermeasure for accidental oil spills. One argument used by some opponents to dispersant use is that “chemical dispersants do not work effectively in cold water”. To address this issue, the U.S. Minerals Management Service (MMS) funded and conducted two series of large-scale dispersant experiments in very cold water at Ohmsett - The National Oil Spill Response Test Facility, located in Leonardo, New Jersey in February-March 2006 and January-March 2007. Alaska North Slope, Endicott, Northstar and Pt. McIntyre crude oils and Corexit 9500 and Corexit 9527 dispersants were used in the two test series. The crude oils were tested both when fresh and after weathering. Results demonstrated that both Corexit 9500 and Corexit 9527 dispersants were 85-99% effective in dispersing the fresh and weathered crude oils tested at cold temperatures. The MMS expects that results from these test series will assist government regulators and responders in making science based decisions on the use of dispersants as a response tool for oil spills in the Arctic.  相似文献   
994.
Polyfluorinated compounds (PFCs) were investigated in waste water treatment plant (WWTP) effluents and surface waters of the River Elbe from samples collected in 2007. Concentrations of various PFCs, including C4–C8 perfluorinated sulfonates (PFSAs), C6 and C8 perfluorinated sulfinates, 6:2 fluorotelomer sulfonate, C5–C13 perfluorinated carboxylic acids (PFCAs), C4 and C8 perfluoroalkyl sulfonamides and 6:2, 8:2 and 10:2 unsaturated fluorotelomercarboxylic acids were quantified. ∑PFC concentrations of the river water ranged from 7.6 to 26.4 ng L−1, whereas ∑PFC concentrations of WWTP effluents were approximately 5–10 times higher (30.5–266.3 ng L−1), indicating that WWTPs are potential sources of PFCs in the marine environment. PFC patterns of different WWTP effluents varied depending on the origin of the waste water, whereas the profile of PFC composition in the river water was relatively constant. In both kinds of water samples, perfluorooctanoic acid (PFOA) was the major PFC, whereas perfluorobutane sulfonate (PFBS) was the predominant PFSA.  相似文献   
995.
文中讨论了库水渗漏在水库诱发地震中的作用,经过分析研究现有的水库诱发地震资料及相关理论,类比蒸汽锅炉与重力热管的热工原理,提出了水库地震成因的超临界水二级相变孕震模型。模型在水库孕震的各阶段表现为:初始阶段,渗漏水在压力注射和重力作用下形成水塞密封盖层,在超临界温区的地层裂隙中引发二级相变循环对流;孕育阶段,地层原生裂隙在高围压条件下形成应力腐蚀、化学蚀变、温差应力破碎作用,从而原生裂隙更加发育,制造了更大的对流循环通道;临震突变阶段,在热管下部热交换区内的临界水热通量剧增,超临界水发生横向流动,向封盖层外部扩散;发震阶段,在超临界水重力热管的通量和热管上部交换区所形成的压力,超过地层或封盖层的破坏极限时,推动上部地层做活塞运动导致地震  相似文献   
996.
地热开采对聊古1井地下流体动态的影响及其对策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下载免费PDF全文
简要介绍了聊古1井井区的水文地质条件,全面调查了聊城地震水化站外围地热资源开发的现状,在此基础上分析了地热开发对地震地下流体观测及其动态的影响。结果表明,井区周围地热开发导致聊古1井断流,引起了各项动态异常的出现;该井区碳酸盐岩岩溶性水的开采对地下流体观测及其动态产生影响,特别是冬季供暖期的开采对地下水物理动态产生严重干扰。为了消除或减弱这种影响,通过改造井口装置实现人工自流的方法,保证了各项观测,而且部分测项的观测条件得到改善,多数测项的动态资料可连续,只有少数测项动态受到较大影响,井口改造取得了一定实效。然而,根本的出路还应是保护观测系统,停止同层地热开发  相似文献   
997.
不同型号仪器水位记震能力对比分析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通过对地震时不同型号仪器及不同采样率获取的水位观测曲线进行对比分析,结果显示:目前我国数字化水位观测的两种主要观测仪器ADP系统与LN-3(A)在记震能力上的差别主要是由采样率不同引起的,与仪器性能及水井的深度关系不大.由于水震波的持续时间一般只有几分钟,因此只有加大采样率,才能记录到波型更为完整的水震波和更为丰富的水震波震例.分析认为,数字化水位观测必须最终向实时记录的方向发展,才能更真实准确地反映地球内部应力的瞬时变化的真实信息,不至因采样率不足而使短周期信息遗漏,同时也更有机会捕捉到前驱波及区域应力场的变化.  相似文献   
998.
云南会泽井水位与水温相关关系及其变异的地震预测意义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以不同的时间尺度,对2003~2006 年云南会泽井的水位和水温资料进行了相关性计算.结果表明,水位和水温的趋势性变化具有很好的相关性(R=0.738,α=0.01)和同步性.较小时间尺度的相关性计算结果还显示,两者不仅有相关性和同步性,还有差异性,这种差异性特征与会泽及附近地区中强以上地震对应较好,可看作地震前兆异常,作为短期地震预报指标.  相似文献   
999.
鄱阳湖流域径流模型   总被引:8,自引:4,他引:4  
流域径流是鄱阳湖主要来水,建立鄱阳湖流域径流模型对揭示湖泊水量平衡及其受流域自然和人类活动的影响具有重要意义.针对鄱阳湖-流域系统的特点:流域面积大(16.22×104km2)、多条入湖河流、湖滨区坡面入湖径流等,研究了相应的模拟方法,建立了考虑流域土壤属性和土地利用空间变化的鄱阳湖流域分布式径流模型.采用6个水文站1991-2001年的实测河道径流对模型进行了率定和验证.结果显示,模型整体模拟精度较高.其中,赣江、信江和饶河均取得了较好的模拟结果,月效率系数为0.82-0.95;抚河和修水模拟精度略低,为0.65-0.78.模型揭示了研究时段内年平均入湖径流总量为1623×108m3,其中,赣江最多,占47%,其次为信江和抚河,分别占13%和12%,湖滨区坡面入湖径流约占4%,其余24%来自饶河、修水以及其它入湖支流.模型将用于评估流域下垫面或气候变化引起的入湖水量变化,为湖泊水量平衡计算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1000.
通过研究河北平原区地下水超采区第四系第三承压含水层水位的变化机理,依据上覆地层的荷载效应、非稳定流抽水中弱透水层的释水和越流过程,阐明地下水超采区内地下水位大幅下降的内在规律,为科学合理地提取地震前兆信息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